
《清明上河图》的原画长528厘米,高24.8厘米,最早的版本为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该画描绘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繁华和热闹的景象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画中主要分开两部份,一部份是农村,另一部是市集。画中有814人,牲畜60多匹,船只28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20辆,轿8顶,树木170多棵,往来衣着不同,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其间还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情节,构图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颇见功底。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清明上河图
作者 :张择端
外文名 :Along the River During the Qingming Festival
创作年代 :北宋
收藏地点 :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品简介
《清明上河图》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馆,作者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张择端(1085—1145)字正道,又字文友,东武(今山东诸城)。早年游学汴京(今开封),后习绘画,徽宗时在翰林图画院任职。善画风俗画,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等。其作品大都失传,存世《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
画卷描绘的是当年汴京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景象,真实生动,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优秀风俗画。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如像今天的节日集会,人们藉以参加商贸活动。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大致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是市郊景画,第二段是汴河,第三段是城内街市。总计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桥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写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现实主义的风俗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